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业务工作 > 档案馆
索引号: 431100043/2016-00173 分类:  
发文机关: 市档案局 发文日期: 2016-01-06
名称: 永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镇馆之宝”简介
文号 :    
永州市国家综合档案馆“镇馆之宝”简介
2016-01-06           来源: 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目    录

            一、永州市档案馆

1.2004年9月9日江泽民题“九嶷山舜帝陵”……………1
2.清康熙、道光版《永州府志》……………………………1
3.清末民初书画套章…………………………………………2

            二、冷水滩区档案馆

1.李达同志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3
2.李达同志关于实践论和认识论解说修改稿(二等奖) ……3
3.民国时期零陵县县长刘兆崑的档案材料…………………5

            三、零陵区档案馆

1.柳子庙荔子碑拓 ……………………………………………6
2.92国际怀素研讨论会书法作品……………………………7

            四、祁阳县档案馆

1.雷晋乾同志生前珍贵照片档案……………………………10
2.陶铸同志生前部分照片及实物照片档案…………………10
3.祁剧档案……………………………………………………11
4.浯溪碑刻拓片《大唐中兴颂》等…………………………12

            五、双牌县档案馆

1.明清时期《皇恩苗疆禁例》(1474—1860年)(二等奖)…14
2.前日本陆军军人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15
3.明朝崇祯二年民间买卖田、山契约(1629—1632年)
(三等奖)…………………………………………………16
4.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亲笔题名照片…………………16

            六、东安县档案馆

1.唐生智名人档案(三等奖)………………………………17
2.文光普日记…………………………………………………17
3.中华民国邮票………………………………………………18

            七、道县档案馆

1.何绍基对联…………………………………………………19
2.何凌汉对联…………………………………………………21
3.明朝万历三十年圣旨(二等奖)…………………………22

            八、宁远县档案馆

1.李鹏、陈立夫、何海霞、欧阳中石等领导人、名人为
九疑山舜帝陵题词(三等奖) ……………………………24
2.奉宪禁革碑(又名减负碑) …………………………………27
3.抚瑶颂碑……………………………………………………28
4.清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字典》御制版(三等奖)………28

            九、江华县档案馆

1.南宋景定元年评皇券牒(一等奖)………………………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锦旗 ……………31
3.1926年江华县第十七乡农民协会会旗(三等奖)………31

            十、江永县档案馆

1.清光绪元年<<告示>>(三等奖)…………………………33
2.江永女书<<三朝书>>(一等奖)…………………………33
3.毛泽东给王汝霖的信………………………………………35

            十一、蓝山县档案馆

1.明崇祯九年《招瑶帖》(二等奖)………………………36

            十二、新田县档案馆

1.蒋中正、顾祝同、薜岳、张治中、蒋默掀等国民党要
员致陆瑞荣函电(三等奖)………………………………38

         永州市档案馆

            江泽民题“九嶷山舜帝陵”

    经过市委、市政府的多方努力和争取,应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的请求,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的联系与面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欣然命笔,于2004年9月9日亲自为我市九嶷山舜帝陵题写碑名,写下了“九嶷山舜帝陵”六个大字。江主席的题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永州人民的深切关怀,对“舜葬九嶷”这个重大历史事实的认同和肯定,对于舜帝陵的建设和保护,舜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海内外舜裔宗亲的联系和交流,中华道德文明的弘扬和光大,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件长138厘米,高70厘米,为宣纸毛笔书写而成。该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并要求按文物保存。再由中共永州市委从省委办公厅专程接回,该件现存永州市档案馆,按重要珍贵档案保存。

            清康熙、道光版《永州府志》

 《永州府志》于清-康熙34年编修、刻印,全套32册,是永州市档案馆馆藏历史最为久远的档案资料。它反映了上至夏代、下至清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口、建置、职官、人物、宗教、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该书宽17厘米、高25厘米,为纸质木刻石印版本。

            清末民初书画套章

    该书画章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一位老领导移交给当时原零陵地区档案馆的清未民初铜质篆书印章。套章中共有五枚,外层章有五方印章;共余为四至六方印章。其中最大一枚外径为3.5厘米(正方形),最小一枚外径为1.9厘米(正方形)。印章制作精良、雕刻隽永,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厚重的文化氛围,尤为难得的是这枚套章,在中国金石界中弥足珍贵。

            冷水滩区档案馆

            李达同志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

    李达同志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系李达同志夫人石曼华同志捐赠。证书为红色塑料封面,内容为二页,前页为证书项目有姓名、年龄、性别、代表单位,后页有李达同志的黑白照片,下面落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印章,时间为一九五九年一月。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同志继续从事理论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一九五三年起开始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并于一九五九年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李达同志在教育战线上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路线,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分子,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抵制各种错误倾向,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达同志的代表证于2006年4月经湖南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李达同志关于实践论和认识论解说修改稿(二等奖)

    李达同志关于实践论和认识论解说修改稿系李达同志夫人石曼华同志捐赠,文献的形成时间为一九五四年。2006年4月经湖南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李达同志关于实践论解说修改稿的稿纸为白色宣纸,竖格,稿纸右下方有“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毛笔字书写,纸质尺寸为27×19cm,共14张28页;关于认识论解说修改稿为黄色宣纸,竖格,毛笔字书写,纸质尺寸为28.5×20.05cm,共9张18页。
    李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90年10月生,永州市冷水滩区人。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曾当面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1959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8月在武汉逝世。
李达同志撰写的两本“解说”及有关的论文,是50年代中国哲学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成果,毛主席称赞它是辅导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良师益友。两本《解说》自50年代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战斗作用。

            民国时期零陵县县长刘兆崑的档案材料

    民国时期零陵县县长刘兆崑的材料出自永州市冷水滩区档案馆内民国和革命历史档案全宗,材料的形成时间为1939年至1949年。材料内容包括民国时期零陵县县长刘兆崑的自传、履历表、各类军官干部训练班毕业证书、功绩奖章执照、国民党陆军军官任职令及担任县长的训令等。
刘兆崑的材料比较全面,自传、履历表、各种毕业证书、执照、训令等都比较齐全,在当时战争比较频繁的年代,人们的档案意识是比较强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国民党党、政、军组织机构工作情况,具有很好的历史参考价值。

            零陵区档案馆

            柳子庙荔子碑拓

    荔子碑,因其诗首句为“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又因诗为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字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书,诗的内容又是颂扬唐代大文豪柳宗元的,故又称之为“三绝碑”。
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死于柳州。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八二二年)柳州人民于罗池兴建庙宇纪念柳宗元,庙建成后,韩愈为撰《柳州罗池庙碑》,这首诗附在碑文之后,作为祭祀时迎神送神所唱的歌曲。因其首句为“荔子丹兮蕉黄”,故又称“荔子碑”。韩愈撰写此文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沈传师曾为书写此碑。两百多年之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又重写这篇诗文,至南宋嘉定年间,始在柳州摹刻上石。因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0五年)十一月被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被召回长安,三月改贬为柳州刺史。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写了很多揭露当时时弊反映人民苦难的文章,深受永州人民崇敬和爱戴。在北宋仁宗至和三年(一0五六年)修建柳子厚祠堂,至南宋绍兴十四年重建。永州柳子庙摹刻此碑,始于明代永州司李(官名)刘克勤,后为兵火焚毁,至清顺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永州知府魏绍芳又重新摹刻一次,现在的这块碑,是清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永州知府廷桂重刻,今尚保存完好。
该碑质地为青石,长方形,共4块,每块宽0.78米,高1.15米,厚0.21米。
    1956年该碑经省文物鉴定所鉴定为省级文物,1983年重公布为省级历史文物,2001年被评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碑现存于零陵区柳宗元纪念馆,经过修复,现较完整,保存条件尚好。现该碑日平均接待参加人数为20人次,我馆保存的拓片1985年所制,材料为上等宣纸,尺寸大小与原碑一致,查阅频繁,现出现破损状况,急需重新进行拓片。
原文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兮进候之堂。候之舩兮两旗,渡中流兮风汩之。待候不来兮,不知我悲。候乘白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候朝出游兮莫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谓候是非。千秋万岁兮候无我违。愿侯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乾,秔稌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92国际怀素研讨论会书法作品

    1992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省书法协会与湖南省永州市(今零陵区)联合主办的‵92怀素书艺研讨会暨草行书作品展,自征稿启事见报后,就引起了海内外书法界的重视,在怀素的家乡举办这样的活动,永州市(今零陵区)对此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怀素的草书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他以颠狂之笔成就的草书杰作,使人看到草书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那瘦劲柔韧的点线、洗练沉着的造型以及一泻千里的气势,每每令人拍案叫绝。他的影响,自宋以后绵延不断。今天研究和继承怀素的草书艺术,对于提高草书创作水平,仍有现实意义。这次以草书和行书为主的作品展览,共收到来稿和作品5000余件,质量比较好,入选参展的作品共244,其中包括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全国书协副主席、书法大师沈鹏、刘艺,书法家佟韦、王景芬、颜家龙等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保存价值。该书法作品展结束后,我馆在零陵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工作,现该活动形成的所有作品均完整的保存在零陵区档案馆。
这些作品均为上等优质宣纸,尺寸大小不一,且都经过裱糊。
该作品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参展作品均经过他们的鉴定与考证,系真迹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上。
                                         怀素简介
    怀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他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有“颠张醉素”之称。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他存世草书墨迹很多,著名的有《东陵圣母帖》、《论书帖》,是含有章草笔意的优秀作品;《苦笋帖》、《千字文》和《自叙帖》,均为狂草,笔势狂怪怒张,神彩飞舞,可以说是着力的佳作。《自叙帖》为墨迹本,笔势雄强狂纵,变化莫测,一直为世人所重视。

            祁阳县档案馆

            雷晋乾同志生前珍贵照片档案

    雷晋乾同志系湖南省祁阳县人,曾任中共祁阳县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兼农民自卫队总队长,是祁阳农民运动卓越的领导人,后因叛徒出卖,于1927年6月9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9岁。这八张雷晋乾同志生前仅存的照片,为七寸黑白照片,分别拍摄于1920年、1925年、1926年和1927年,现作为革命历史档案,由祁阳县档案馆保管和所有。
这八张照片分别为雷晋乾同志1920年在省三师学习时期的照片、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时期的照片、1926年中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以农民部名义委任雷晋乾为农民运动特派员的委任状、1926年与蒋毓华、王首道在长沙的合影、在祁阳发展党组织的照片、领导农民协会打倒土豪劣绅的照片、组织农民自卫军的照片、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的照片。这些照片对于研究祁阳乃至整个湘南地区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革命运动和地下党团组织的创建都具有重大意义。今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永远丰碑”栏目拍摄组一行来祁阳档案馆拍摄了这八张照片,并在4月27日新闻联播中播出。

            陶铸同志生前部分照片及实物档案

    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系祁阳县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等要职,“文革”中被“四人帮’’残酷迫害,于一九六九年在安徽合肥含冤去世,终年六十一岁。1988年初,陶铸同志80周年诞辰之际,其夫人曾志向祁阳县档案馆捐献了部分照片及实物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形成上个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是陶铸同志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些档案既有尺寸大小不一的珍贵照片,又有数万字的手稿和信件,还有衣服和皮鞋等实物。主要内容有陶铸同志简历、在祁阳的革命经历、在各个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照片、陶铸同志陪同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的照片、陶铸同志在五十年代的部分报告和讲话稿、陶铸同志写给亲人的书信、陶铸同志的诗词手稿、陶铸同志生前穿过的内衣、衣服、皮鞋等。这些档案资料体现了陶铸同志的高尚情操和高尚品德,对陶铸同志“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革命精神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年轻一代的教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祁剧艺术档案

    祁剧又叫祁阳戏,以发源于祁阳而得名,是湖南省四大地方剧之一,形成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O余年历史。祁剧剧目繁多,仅祁阳祁剧剧目就有高、昆、弹三大声腔900余个,且大多数为孤本,并散落在民间。现征集进馆的祁剧剧目有231卷,其中最早的为清朝中期的手抄剧本。
这些祁剧剧目大多为16开手抄稿本,有用毛笔抄写的,也有用钢笔、圆珠笔抄写的;因内容不同,有薄的,也有厚的;有毛边纸的,也有稿纸的。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有祁剧介绍、祁剧研究资料、祁剧剧照、祁阳手抄剧本、清朝中期祁剧古老剧本、祁剧《孟丽君》创作原稿等。2004年12月在祁剧的发祥地祁阳召开了祁剧诞生50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召开了研讨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傩戏研究会会员曲六乙等一批国家、省文艺界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祁剧的起源、表演、音乐、舞蹈艺术等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并出版了《祁剧研究文集》一书。

            浯溪碑刻拓片《大唐中兴颂》等档案

    浯溪碑林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湘江大桥南端,这里集中保存了自唐以来历代名人的诗词书画摩崖石刻505方。2005年1月浯溪摩崖石刻被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评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诗人元结定居浯溪。大历六年(771年),元结请书法家颜真卿以大字正书将所撰《大唐中兴颂》摩刻于崤台崖壁。自此,历代名人纷至沓来,留题刻石,遂成遍崖密布的露天碑林。但这些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再加上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大部分已字迹模糊,后经浯溪文物管理处杨仕衡老先生多年的发掘、整理,才弄清家底,并拓片100块。2000年这些拓片用专制档案袋装好后被移交进祁阳县档案馆专门库房保管保护。这些拓片档案都是用纸从石刻上拓印下来的,因碑文大小不同,拓片也大小不一,其中《大唐中兴颂》碑拓片长宽各3.2米,面积近10平方米。
    这些碑刻拓片档案主要有其代表作《大唐中兴颂》、吕洞宾书刻篆体“寿’’字碑、何绍基书法碑刻等。其中《大唐中兴颂》因文章、书法、摩崖之石都非常绝妙,世称“摩崖三绝”,为全国现存“三绝碑’’之冠而饮誉中外。浯溪碑林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海”、“书林”,又是“史料库”,所以这些碑刻拓片的完好保存对中国碑林历史、古典诗词、书法艺术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双牌县档案馆

            明清时期《皇恩苗疆禁例》(二等奖)

    此件征集于双牌县境内民间,使用的纸张为精细关刀纸,所用文字为汉字,尺寸为29.5×21.5cm,共计19页。该件内容分三大部分:㈠明成化十年圣旨抄件。该圣旨重述了明成化年以前即明天顺年间朝廷对苗、瑶族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划定的瑶族居住的范围“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㈡清嘉庆9年永州府奉布政司、抚督院之命,对汉民借给瑶族银两、重利盘剥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明确的处理意见。㈢清嘉庆9年抚部院关于对瑶族管理的7条规定。
    该件圣旨成文于明成化10年[1474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抄于清嘉庆9年(1804年)],时间跨度为332年,反映了此300多年间明、清两朝对瑶(苗)族管理的有关规定,如:“先皇钦赐榜文,纳粮免差。切奈瑶联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溪源洞口开国安瑶以来,原据山丘之地离田三尺,离水三寸,付水不上者,乃王瑶子孙永远管业。三锹以下之地乃农民百姓耕管。国家普天之下万顷河山,乃系朝廷山场,仍须王瑶子孙安居永管。开国安瑶,不许农民百姓闯瑶扰累,侵买夺瑶,若有奸民豪富强人闯瑶侵买,强夺山林,瑶民无靠,急救,此许瑶买民粮田亩,民不许阻滞,若瑶买民粮,照民纳完”等规定及清朝朝廷对汉民侵占瑶民利益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的鲜明态度,对研究明清两个朝代的少数民族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圣旨(抄件)中所列的“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大部分在现在的双牌县行政管辖区范围内,如圣旨中所列福江河、丫髻岭、横江属我县现麻江乡;辛乐洞、船漕冲、响鼓岭,属我县现在的茶林乡;茶子岭,属我县现在的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峰村;蕉止江,属我县平福头乡;永江即我县永江乡;林江即我县原林江乡;福江河即我县五里牌乡;蘭江即我县尚仁里乡;牛头岭属我县上梧江乡;大金江、二金江、天光凹,在我县何家洞乡;萝葡江、百人寨属我县原蔡里口乡;大叶江、李子凹、大坝箐等,则分别属于现在零陵的何仙观、苏子铺、阳河等地。这说明了清朝以前(含清朝)在双牌县行政辖区内北靠永州市,南临道县,西与广西接壤,东与宁远比邻。这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的绝大部分是瑶族,这对研究500年来瑶族的分布、迁徙、流动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前日本陆军军人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

   《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原版为俄文,1950年由莫斯科国立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该书根据俄文原版译出。本书为32开本,普通印刷用纸,总共583页。全书共分前苏联军事检察官对日本陆军战犯使用细菌武器起诉书,被告与证人供词;罪犯最后陈述;前苏联军事法庭判决书四大部分。该书在起诉书、被告供词、证据材料中详细记录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国满洲国建立细菌武器生产基地,利用中国和俄罗斯活人进行试验,并在中国的宁波、武汉、湖南常德等地使用细菌武器的经过和产生的严重后果。

            明朝崇祯二年民间买卖田、山契约(1629—1632年)(三等奖)

    明崇祯2年(1629年)明崇祯5年(1632年)民间买卖田、山契约各1张,其纸质为关刀纸。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亲笔签名照片

    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湖南省旅游局、省妇联、团省委、永州市人民政府等六家于2006年5月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的活动,举办单位发起了在全球范围内征求1万个“和”字刻于大鼎上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县泷泊镇一小学生廖语辰(8岁)给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去信求“和”,因此,安南给廖语辰寄来了他亲笔签名的工作照和亲笔签名的英文“和平”二字。
此件所有权属廖语辰,现暂存我馆。

            东安县档案馆

            唐生智名人档案(三等奖)

    唐生智(1889—1971年),字孟潇,号曼德,东安县芦洪市镇大枧塘村人。唐生智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他一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他早年加入同盟会,献身民主主义革命,曾参加过辛亥、护国、护法、北伐、讨蒋、抗日诸役,先后与吴佩孚、冯玉祥、蒋介石打过大仗恶仗,是唯独没有与我党所领导的红军、解放军作过战的国民党一级上将。解放后,唐历任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政协湖南省委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和第二、三届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和第二、三届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我馆保存的唐生智名人档案共240卷,档案起止年度为1931-1989年,其内容主要是唐生智先生与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民主人士往来的书信函稿、相关公文、照片、图书文献资料,反映了他对促进国共合作、策动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起义和湖南和平解放做出的重要贡献。

            文光普日记

    文光普(1871—1954),字骥称,东安水岭乡燕桂村人,他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年未及冠,便考上秀才,清宣统己酉科考选为拔贡,曾先后在常德、衡阳及省会长沙的警察所任秘书与科长,又曾任郴县知事,湖南总司会部参议及湖南民政处秘书与顾问等职务。他曾致力于教育,擅长诗词。我馆保存的文光普日记,共8卷,档案起止年度是1927—1950年。其内容丰富详尽,记载了国际国内和地方时事(包括日军入侵我县等资料)、亲朋往来庆吊、农事丰歉、物价低昂、读书心得、诗词联语等,文笔简炼,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中华民国邮票

    中华民国邮票:民国不同时期邮票、航空邮票共952枚,面值有1分、2分、3分、5分、2角5分、3角、4角5分、6角、2元不等,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邮票正中是孙中山、蒋介石、宋子文等人头像。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道县档案馆

            何绍基对联

    何绍基对联征集前为道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何华林珍藏,对联的形成时间为清咸丰(1851-1860)年间,以宣纸为载体,长约130㎝,宽31㎝,内容“香初已纵月晚尢明”,仅此下联,上联散失,去向不明。此联字迹遒劲峻拨,别具风格,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贴潇洒飞动的神采。字里行间给人“鲜花初开,清香飘溢,明月朗照,游人欣怡”的高雅意境,体现了作者平淡自然,清旷简远,境与意谐,浑然成趣的艺术特色。对联的片纸只字,都被视为书法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收藏和书法研究价值,省市有关文物专家多次对此联进行鉴定和考证,确定其为何绍基出任四川学政期间所撰作品。
    何绍基(1799-1878),字子贞,号叟。清嘉庆四年(1805)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村一个耕读世家。其父何凌汉是清代京师显官。幼年家境清贫,他和弟弟的童年随母就住于州西小坪舅氏廖家。8岁随母入京,在父亲和名师的教诲下刻苦读书写字。18岁应京兆试,取誊录。道光十一年(1831)取优贡生。十五年乡试第一。次年取进士,后授职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等职,先后出任福建、贵州和广东乡试正、副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曾两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出任四川学政。
何绍基性格刚正。在国史馆期间,建议补办三品以下名臣各传,总裁穆彰阿执意不从,绍基即辞提调而去。任四川学政时,整肃考场积弊。奉旨访察当地吏治、民生、军国等情,平反冤狱甚多。“参奏总督、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员,置承审官7人于法”,大快人心。后因“缕陈时务十二条”,被斥为“肆意妄言”而罢官。遂绝意仕途,放游山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咏诗、著书、写字自娱。晚年,在山东乐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讲学,并主持过扬州书局的编务和孝廉堂讲席。
何绍基精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文字,于诗造诣尤深,人称“晚清诗人中学苏(东坡)最工者”。一生留下两千多首诗词,其艺术风格,平淡自然,清旷简远,境与意谐,浑然成趣。又注重格律,不写拗体诗。
    何绍基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书法艺术。他从小到老,刻苦练习,孜孜不倦,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执笔也很别致,手臂高高悬起,弯成半圆,手腕弯成半弧,虎口成水平状,上面可搁一小酒盅。大笔挥洒,汗流浃背。他的“何字”自成一家,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在当时即一扫书坛媚泽之风,片纸只字,被人视为瑰宝,称之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第三个高峰”。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日益深远,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一支生命力很强的流派。
何绍基一生创作甚丰。有《东洲草堂文钞》、《东洲草堂诗钞》、《峨嵋瓦屋游草》等书传世。

            何凌汉对联

    何凌汉对联征集前为道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何华林珍藏。对联的形成时间为清嘉庆(1795-1804)年间,用棉纸为载体,长135㎝,宽28㎝,上联为“秀色野香供雪饮”,下联为“石章俊语用云裁”。此联对仗工整,化静为动,韵味缠绵,气势磅薄,作者品行高洁,志向高远、文思敏捷的形象一览无遗。而且书法挥洒自如,神采风扬,收藏和书法研究价值极高,经省、市有关文物专家鉴定和考证,确定其为何凌汉授翰林院编修期间所撰。
    何凌汉(1772一1840),字云门,号仙槎,东门村(今东门乡东门村)人。年幼家贫,聪明好学。“夜不能具灯,恒燃松枝”读书。16岁,州试第一。后在村里鹤鸣轩课徒为生。清嘉庆六年(1801)以拔贡生入都应试,次年朝考一等,为吏部文选司京官。十年考中乙丑科殿试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次年接家眷入京。十二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二十四年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擢祭酒。道光二年(1822)又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并留督学政。六年擢升为顺天府尹。因执法严明,继授大理寺卿,仍兼顺天府尹。十一年,署兵部右侍郎,授左副都御史;迁工部左侍郎兼管法堂事;署兵部左侍郎;任浙江乡试主考官,留督学政。十三年,调吏部右侍郎,仍兼顺天府尹。十四年二月,调左都御史兼顺天府尹,赐紫禁城骑马。同年十一月,晋升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奉令勘察明陵,充经筵讲官。次年又充任会试副总裁,教习庶吉士。十六年,调任吏部尚书。十九年又调任户部尚书,充任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官。这时长子何绍基受任福建省乡试主考官,父子同科,京师传为美谈。服官40年,品行端正,办事谨慎。“平生服膺许郑之学,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数十年”。任顺天府尹时,审理案件,执法严明。主持浙江乡试时,偕同督臣程祖洛查明山阴、会稽官绅幕僚联合舞弊案,受到道光皇帝赞扬。道光二十年二月病逝于京师,谥文安。著有《云腴山房文集》。

            明朝万历三十年圣旨(二等奖)

    明万历年圣旨征集前为道县蚣坝镇南塘尾村黄仕尧珍藏,圣旨的形成时间为明万历(1602)年,以绢为载体,长约120㎝,宽30㎝,内容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列郡之治二千石不能独任羽置□以贰之□如车□比刀而□白冰方知尧胜□课赏不可义也阁江西足济同知黄应元名家之予翰世之寸恃□升于皇路□役茂□宰吾□帮九载□□已奏鸭琴之绮三年半剥更宜泥□之梦望可借以折□守吏严于拱壁同稽成绩列在程书兹特授周□奉□大夫赐之诰命□天下武功虽□而武政则□业矣清军者□溪叠名而曾不得一当于绽悉之用颜名□义严□安在虽所江西关粤之间地隘民□□不可不为之虑之严难镐□是惟在尔钦哉印章
制曰人臣勤民事躬忘□□家弱我事则忘其身所顾□赞□之助令□内而□江西建昌府同知责应元妻封□人何氏早□名闺卓为女士悦车佐养有□氏□之风□劝修成羊子之业缘并偕予华路乃盖筋乎素风是用加封尔为宜人于诏凤绔之荣益谨鸡鸣之戒万历三十年三月印章
此圣旨一旨双印二事,是目前保存的稀有的种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宁远县档案馆

            李鹏、陈立夫、何海霞、欧阳中石等领导人、名人为九疑山舜帝陵题词(三等奖)

(一)李鹏为九疑山舜帝陵题词
舜,亦称虞舜,有虞氏,名重华。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一位领袖,属“五帝之一”。在“五帝”之中以“德”著称。舜作为人子和兄长,尽管受到父亲、后母及弟弟的屡次陷害,仍然对父母报之以晚辈的孝敬,恪尽兄长对弟弟的友爱,用以德报怨的行动去感化他们,维护家庭的团结。在社会生活中,在处理与其他社会成员关系时,舜亦是身体力行去示范、去推行一种社会公德。如舜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雷泽的人也学他把丰盛的渔场争相让给他人。可以说,这就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已”“把方便让给别人”的“乐于助人”精神的初始。在职业道德上,舜亦是以身作则,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和在寿丘生产用具的工匠恪守职业道德,精心制作,在负夏经商亦是以诚相待,不以获利为目的。在治理联盟上,舜帝靠的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身体力行地率先示范。后人称其为“无为而治”。
2004年12月,原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同志,在了解舜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情况后,为舜帝陵题词:“弘扬舜帝精神,建设文明社会”。该题词长68厘米、宽43厘米,质地为宣纸,现保存于宁远县档案馆。李鹏同志的题词对于舜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二)欧阳中石颂舜帝题词
欧阳中石,男,1928生于山东泰安。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博士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欧阳中石先生在国学、逻辑、音韵、戏剧、书法、语文教学法等领域均有较高造诣,博学兼优,硕果累累,主要参加编著的主要著作有:《逻辑》、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系列书法教材20余种、《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高等师范大学)书法教程》及《参考资料》等,其中《书法教程》及《参考资料》获国家教委1995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1985年起,欧阳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教育专业,并主持工作,先后开设了大专、本科、硕士课程,199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大设立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授权点,他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从而建成了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书法高等学历教育体系,谱写了我国书法教育的新篇章。近期,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大可以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欧阳先生指导,这标志着我国书法高等教育和研究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3年,先生游览九嶷山舜帝陵后,被舜帝所感,提笔称颂道:“姓姚虞氏甫重毕,受命除顽政有嘉。舜日当天称盛世,卷梧遗惠敬红霞”。该提词质地为宣纸,长138cm,宽46cm,字体为行草,诸体兼精,婉妍秀美潇洒俊逸。裱糊后藏于宁远县档案馆。在宁远县每年的舜文化旅游节展览上均受到很高的评价。
(三)陈立夫为九嶷山舜帝陵题词
陈立夫原名祖燕,号立夫,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他生于1899年,卒于2002年,享年103岁。
陈立夫的叔父陈其美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暗杀。受其叔叔影响,陈立夫从美国匹兹保大学煤矿工程专业毕业后,放弃实业救国的理想,加入国民党,和其兄陈果夫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组织大权,建立了CC系,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在100年的漫长生涯中,以20世纪50年代成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替罪羊为界,正好分前后两个50年。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后50年,他潜心于研究中国文化,著述甚丰,著作等身,再度引起华人学术界重视。
1984年2月,85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以台湾世界至孝笃亲总会理事长的身份,拜谒了九嶷山舜帝陵,并题词:“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该题词质地为宣纸,两幅长均为92cm,宽29cm,其字体朴实大方,裱糊后存于宁远县档案馆。舜帝陵修复时被选作舜帝陵正殿的楹联。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华文化复兴的殷切情怀,已成了当今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四)何海霞为九疑山舜帝陵题词
何海霞,满族,名瀛,以字行。北京市人。生于1908年,终于1998年。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并加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1927年出师后在家帮助父亲写印刷用书法,复制元曲插图、生物标本、古建筑画图。1934年拜张大干为师,曾与齐白石、张大干、于非暗等人在长春、天津等地举办四人作品联展,并以卖画谋生。1946年随张大干入川,写生山水。1956年到西北美协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任陕西省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以青绿金碧山水为长。
1992年,先生已84岁高龄,在游览刚修复的九疑山舜帝陵后,非常高兴,认为舜帝陵的修复,对弘扬人文始祖舜帝“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道德精神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欣然写下:修复舜帝陵,凝聚万人心。该题词长87厘米,宽46厘米,已裱糊,现存于宁远县档案馆。在每年的宁远县舜文化旅游节上都将其作为重要的作品展出。

            奉宪禁革碑(又名减负碑)

奉宪禁革碑,在本县路亭王氏虚堂后王氏宗祠内(碑文拓片现存于宁远县档案馆),碑高1.5米,宽0.85米。直版楷书阴刻,共十四行,刻于清嘉庆四年(1799)九月。碑文内容为该村村民请求免除祭舜官员在村中膳差役告至县令吴绳祖。词称:伊户居近虞陵,每遇钦差按临,苦累不堪,业经乾隆十五年奉上宪禁革一切人大、猪羊、什物、生兽并陆路塘坊、公馆、以及竹木柴炭、豆麻、灰草等件,毫不累民,案碑可据。又称:县至虞陵,程途仅五十里许,即直到九疑,何在伊户经过,勒民备办中缮,累害难休?为此,禀请赏照,以杜后累。县令查稽原碑,县民从前赴上宪控准,早已禁革,应赏照准,仍照前碑禁革。碑文中提及乾隆十五年曾“奉上宪禁革”有案碑可稽之事,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曾立“禁革”碑。当今,研究该碑文对于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抚瑶颂碑

该碑位于宁远县舜帝陵正殿月台下左侧(拓片存于宁远县档案馆)。碑高3.5米,宽1.58米,厚0.3米,行书直牓24行,两旁饰卷草信阴刻图案。碑额篆凤凰图案,刻于明万历四年(1576)。由侍经筵官兵科给事中知永州府事丁懋儒撰文,永州通判纪光训书丹。碑文记录了自隆庆五年(1571)两粵瑶民举行武装起义对抗明朝廷,九疑山瑶民积极响应,经六年进剿未予平定。朝廷祭舜陵钦差给事中张楚城会同州县官员,宣示朝廷威德,招抚九疑瑶民一事。该碑行书,立笔均匀,起笔、落笔均无重感。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平底阳刻,刻纹光滑流畅,字迹不失其真,是碑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该碑由于长期暴露于户外,经雨水浸蚀,碑体受损严重,左侧有裂口,有的字迹已难以辨认。

            清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字典》御制版(三等奖)

该书为文革时造反派从一财主家搜查而来,后由乡政府一工作人员上交到本馆。本《康熙字典》系清王朝召集众多学者集体编纂,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它是《说文》系字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为线装古本,长宽分别为18和12厘米;封面为橙色,书页均为连页,纸质已泛黄,但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可见。收字以“不悖古法,亦复便于楷书”为原则,共收47035字。正文之外,还有集中收录冷僻字的“补遗”和“备考”两卷。各字的注释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诸多韵书的反切,并对同音切语加以归并,附以直音。解说则先注本音本义,后注异音异义,引申、通假。各义项的书证或依时代先后排序,或由经、史而诸子百家。注末还时有考辨。字之古体列于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等列于注后。《康熙字典》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有益经验,又集中了传统字书编纂中规模最大的30人编写队伍,加上是御敕纂修,问世后影响巨大。其文字音义书证广为引用,其体例成为后出字书的蓝本。清代小学大家王引之赞其“体例精密,考证赅洽,诚字学之渊薮,艺苑之津梁也。其引据诸书,搜罗繁富,自经史诸子以及历代诗人、文士之所述,莫不旁搜博证,各有依据”(《康熙字典考证·奏》)。《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去取得中,权衡尽善”;“六书之渊海,七音之准绳。”完全可以说,它代表了《说文》系字书的最高水平。经多方
考证该书是光绪年间的珍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江华县档案馆

            南宋景定元年评皇券牒(一等奖)

《评皇券牒》于唐贞观二年敕旨,南宋景定元年、大明洪武五年、龙飞康熙五十三年、乾德五年、光绪四年、民国十四年均有传抄件。现我馆保存此《评皇券牒》传抄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十月二十一日,规格为140×60cm,此件质地为绵纸,另有布卷的两卷,是我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边远山区,从瑶民手中征集而来,后拿到省档案馆用双层绵纸裱糊,现在我馆保存良好,库房有空调、去湿机,能够恒温恒湿,但目前尚未请专家作价值鉴定。此《评皇券牒》文字前后均盖有清晰的马蹄印和朱批的圈点,文字后还绘有栩栩如生的盘王和瑶族民间乐器以及绚丽的民族服饰。
《评皇券牒》又叫《过山榜》,它是瑶族民间长期流传和珍藏的一种汉文文书,是弥足珍贵的古文献之一,在湖南江华、蓝山、道县、城步,广西的龙胜、临桂、来宾、恭城、宝山、荔浦及广东的连山均有发现,它主要叙述瑶族的起源、龙犬盘瓠的传说,瑶族十二姓的由来,瑶族的活动范围、迁徙路线,瑶民在开发山区的种种权力和义务等等。长期以来,瑶族人民在捍卫民族生存,反对官家豪富压迫、剥削的斗争中把《过山榜》作为争取民族平等、维护民族权利的凭证,在瑶族民间曾广为流传。因此这些文书对研究瑶族历史、瑶族的迁徙以及瑶族人民在开发祖国南方山区方面的贡献有着重要意义。

            毛主席亲笔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锦旗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对西北、西南和中南等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以李德全、曹孟君为首长的中南访问团第三分团一行110人,于1951年7月15日至26日对江华进行了走访慰问,访问团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民族政策,带来了一面绣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锦旗赠送给江华各族人民。了解了瑶家的疾苦和愿望,深入到瑶乡山寨访贫问苦,看病治病。共走访瑶民403户,看病治病473人。中央访问团不仅给江华各族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且为江华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江华各族人民走向光明、走向未来铺平了广阔的道路。这面锦旗表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对瑶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亲切关怀,见证了加强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历史。
锦旗采用红绸布,系人工刺绣,规格为130×63cm,字体是毛主席手书草体。

            1926年江华县第十七乡农民协会会旗(三等奖)

江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摇篮,孕育了一批批英才俊杰,早在1925年5月,江华县成立了永州市第一个中共支部,农民运动如火如荼。1925年秋,江华人韦汉回到岭东新寨村宣传、发动、组织成立了新寨村农民协会,会员20余人,紧接着,岭东的莲花寨、东冲等15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3000余人。1927年3月上旬,江华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在沱江召开,代表100余人。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后来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2万多人。
农民协会会旗是江华农民运动的历史见证,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实物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存价值。
江华县十七乡农民协会会旗,旗面有犁的图案,左边有“十七乡农民协会”字样,旗面长120厘米,宽55厘米,面料是棉布的,旗面稍有破损。

            江永县档案馆

            清光绪元年<<告示>>(三等奖)

《告示》是我馆保存的原始珍贵档案。《告示》为纸质档案,规格110x94cm,1页,约590余字。光绪元年(1875年)“钦命湖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随带加九级记录四次涂发布的《告示》规定:民间贸易,一律通用制钱,不准收买小钱,搀和行使,如发现奸民私贩小钱或设炉私铸,务须拿获讯明,照例从严惩处。该件为研究清代县级地方政权情况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

            江永女书《三朝书》(一等奖)

江永“女书”作为一种举世罕见的性别文字体系和一种独特的古老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湖南江永地区妇女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重大贡献。2002年3月8日,江永女书第一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三朝书》(新婚第三天的馈赠贺诗),形成于清代,由我馆从民间征集而来的原件,作者佚名。此件是我馆保存的年代久远、内容真实的实物原件。照片上的是女书《三朝书》,开本为14x26cm,装帧精致,别具一格,用农家织的粗布做封面、封底,针线缝制、做工讲究;封一夹圆形蚕丝、半径约8cra;书写格式为竖写,自左向右阅读,译文如下:
“女书”《三朝书》汉语译文:开笔念言(喜)书本坐,写信来传到贵家。细姐落他三日满,妹呗无安冷哭愁。时刻口提口上念,你没在家哪不愁。至于他家未定日,时我哭愁到日天。又气姐娘女日了,又气将身无倚谁。只是怨其给错度,父吹不由不得得。玉皇志出了地边,逍遥没日欢喜过。若是依侬口中曰,一世同陪不分居。如今灯头跟礼过,照你他房不哭焦。定起自己耍安乐,不日时时想不开。在家有烦我自见,落他抑郁我不知。侬是连襟同父义,照我何偿不愁心。只是口提三好哭,细姐没边哪不愁。自有长春无倚靠,若是同胞好容易。实心交嘱下阴暗(岩),如今可怜无依你没在家问谁人,非常行村出舍乐。几朝没好口上提,问道长年没楼上。叫我何偿不哭焦,高亲紧忙留不住。年终就给在人门,没此贵家人漫步留在母边一两年,今此时时在心得未曾到时给顶挡,暗下时刻入心气几样几般的抑郁,又哭命轻没爷在见得可方不如人,没此留为地爷在并气寒心一路愁,只是大齐无福气才给母命早落桥,亦得黄泉死得苦就是依归不合回,儿母同房时刻气
没日搁开不复得,起看望来哭到黑
爷没在家共日圆,又气哥爷没世上
寿夭给来早落桥,娘呗空房寒心大
千般的愁请着焦,无人把当共商议
一个娇儿年又轻,没此留归哥爷在
娘亦到底有商量,地的两儿花三朵
以前不知那样愁,算日弟郎配(称)地做
转转老成开得心,细姐入门耍甜静
不日时时日哭焦,定起自己耍安乐
静坐绣房慢想开,长情人间过几日
自有礼来接你归刁,高亲听言放点量
才找连襟早回程,只是胜如长江水
红鱼海边万载年。

            毛泽东给王汝霖的信

“毛泽东主席写给其桃川镇同学王汝霖的信”是我馆保存的最为珍贵的复制件。该件为32开本的纸质档案,共2页。该复函的主要内容是:1950年5月7日,毛泽东就征粮中出现的问题给其同学王汝霖的复函。原文是:“汝霖学兄:三月三十一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征粮中出现了很多弊端,政府已有令纠正,不知结果究竟如何?使时尚祈详尽见告为盼。敬颂大安。”体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蓝山县档案馆

            明崇祯九年《招瑶帖》(二等奖)

该文献形成年代明朝崇祯9年(公元1636年),作者为招瑶主人李仕昌,书写人李万章,现在所有者为蓝山县档案馆。
该文献载体为丝绸,书写材料为毛笔、墨汁。文献尺寸为34×65厘米。文种为契约形式,页数为一张。文字数量216个,字体为繁体楷书,无包装。
该文献记载汉族人李仕昌家业广阔,但苦于匪患,因而将山场及其中的田土赠予看守舜陵的郑荣亮、盘启、赵逊机三姓瑶族人耕种。以阻断土匪下山扰民。该文献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说明明朝末年广东广西匪患严重,与两广相邻的蓝山常遭土匪侵害。2、该文献反映的明朝年间蓝山境内瑶族的变迁:据史料记载:瑶族先民在汉代已进入蓝山境地,宋代庆历3年至7年(公元1043年一1047年),蓝山瑶民随唐和起义。因而遭到宋王朝长达5年的征剿,大部人瑶民遭杀戮,剩下极少数瑶民也随唐和逃到广东英德“依山自保”因此,从宋朝庆历7年(公元1047)至明朝洪武年间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蓝山境内基本无瑶民。该文献提及瑶民自明朝洪武年间下山看守舜陵,说明蓝山境内的瑶民是从明朝洪武年间从境外大山迁来蓝山的。3、文献提及瑶民自洪武下山看守舜陵,说明舜陵自古有人看守护卫,舜帝历来受人爱戴遵重。4、从该文献的内容及语气看,舜帝陵在该招贴所涉及的山场附近。5、从该文献的内容及用词情况来看,当时汉瑶两族关系融洽,才得予和睦共处。
附:《招瑶帖》原文打印件
立招瑶帖人:李士昌今因家业广阔,上下贼寇侵害,屡屡缺少人护卫,只得将祖宗遗下地名大源山场随水倒流、有田壹拾捌亩,其粮贰斗四升,此处等业乃两广衢衡之所,贼寇入步之处。将来招瑶,自洪武下山看守舜陵,良瑶郑荣亮、盘启、赵逊机三姓瑶人把守两广贼寇路途,我等得以安宁。当日对中言断,其田地山场,即日尽退与瑶子孙永远管种管耕。其粮任瑶寄户、输纳与谢资。李宅子孙后代不敢异言翻悔。如有此情,许瑶人持招帖赴官治罪。今为有凭立付与瑶人永远存招。
万抽十允群十
中人大折十大四十
允堂十大轩十
崇祯九年四月十六日立万章毛飞

            新田县档案馆

            蒋中正、顾祝同、薛岳、张治中、蒋默掀等国民党要员致陆瑞荣函电(三等奖)

新田县档案馆此次申报的“镇馆之宝”是“蒋中正顾祝同薛岳张治中蒋默掀等人致陆瑞荣函电”。此卷为我馆馆藏民国档案其中的一卷。
1、此卷档案进馆前存放于县公安局,最初来源是国民党司令、国大代表陆瑞荣的老家—新田县骥村镇陆家村。档案的形成时间是1942年1月1949年1月。
2、该卷档案全部是以纸质文件体现。规格大致为单页16开大小。卷中的文种是白话文,均系毛笔书写,共42页。档案装具为普通档案夹装。
3、此卷档案记载的是1942年1月以来至1949年1月,蒋中正及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致陆瑞荣(新田人,时任国民党司令,国大代表)的一些亲笔书信。这些书信主要是抗日战争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关乎国事、家事的一些重要信件。这些信件对于解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之间对于国事的一些立场和看法和其中的一些内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

主办单位:永州市档案局   地址:永州市冷水滩区湘永路58号市委大院内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永州市档案局版权所有    湘ICP备05009375号  电话:0746—8358383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